sync.WaitGroup、sync.Once
约 721 字大约 2 分钟...
Once同时使用了原子操作和互斥锁,原子操作操作done的值,互斥锁用来锁定临界区代码(如果是对代码块进行保护,还需要用锁)
Once过程:
Do方法在一开始就会通过调用atomic.LoadUint32函数来获取该字段的值,并且一旦发现该值为1,就会直接返回。这也初步保证了“Do方法,只会执行首次被调用时传入的函数”。不过,单凭这样一个判断的保证是不够的。因为,如果有两个 goroutine 都调用了同一个新的Once值的Do方法,并且几乎同时执行到了其中的这个条件判断代码,那么它们就都会因判断结果为false,而继续执行Do方法中剩余的代码。在这个条件判断之后,Do方法会立即锁定其所属值中的那个sync.Mutex类型的字段m。然后,它会在临界区中再次检查done字段的值,并且仅在条件满足时,才会去调用参数函数,以及用原子操作把done的值变为1。如果你熟悉 GoF 设计模式中的单例模式的话,那么肯定能看出来,这个Do方法的实现方式,与那个单例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。它们都会先在临界区之外,判断一次关键条件,若条件不满足则立即返回。这通常被称为“快路径”,或者叫做“快速失败路径”。如果条件满足,那么到了临界区中还要再对关键条件进行一次判断,这主要是为了更加严谨。这两次条件判断常被统称为(跨临界区的)“双重检查”。由于进入临界区之前,肯定要锁定保护它的互斥锁m,显然会降低代码的执行速度,所以其中的第二次条件判断,以及后续的操作就被称为“慢路径”或者“常规路径”
特点:
- 如果参数函数的执行需要很长时间或者根本就不会结束(比如执行一些守护任务),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相关 goroutine 的同时阻塞。
- 不论参数函数的执行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,done字段的值都会变为1。如果你需要为参数函数的执行设定重试机制,那么就要考虑Once值的适时替换问题 waitgroup
最佳实践:最好用“先统一Add,再并发Done,最后Wait”这种标准方式,来使用WaitGroup值。尤其不要在调用Wait方法的同时,并发地通过调用Add方法去增加其计数器的值